大提琴難學嗎?一個籠統的“難”或者“容易”,都是不負責任的回答。我們應該分開來看。如果想要深入學習這門樂器,它當然是很難的;但如果只是想簡單學學,它也是很難的。
演奏者要看譜子,譜子上的黑線和蝌蚪本質上是一門外語。學完這門外語,再打開一本“外語書”,腦子里反映出的是“音高”和“時值”兩個信息,類似于繪畫中的“顏色”和“形狀”。很多人會卡在學這門外語的過程中。
學完譜子,演奏環節來了。演奏的本質就是用琴朗誦五線譜上的內容,最基本就是把音高和時值完整忠實地復述出來。為了把琴弄響,且響動的音高和時值符合譜子的要求,就需要左右手通力合作。協調性不好的,會在這里寸步難行。
左手手指,要在琴上找到非常精準的位置,并嚴格按照要求的時間,到場和離場。它們如同舞臺上演員,要有精確的走位,而右手則如同拉幕的工作人員,和演員分秒不差地拉開幕布,亮在觀眾面前。四根弦如同四個舞臺,演員們穿梭游走其間,拉幕員則要精準地開合不同的幕布,和演員像對齒輪咬合一樣配合默契。
左手如同調色盤,右手如同畫筆;不精確的音,如同上次用完沒洗干凈的顏料,混入到新的顏色里,發臟;右手的筆觸如果不小心,就像畫出格子的顏色,像指甲周邊參差的倒刺,像蠻牛沖進了瓷器店,或者一個粗魯的家伙從兩張課桌之間擠過去,把書蹭掉了一地。
為了把音按準,左手在大部分時間的撐開狀態是不符合人們放松時候習慣的,而是要撐成一個反常的跨度,并發一定力量敲落、停滯在琴弦上,還需要準時、不拖泥帶水地抬起來。有人說,拉琴人的手好看,這其實是個粉紅色的幻夢。
而右手更是講究頗多。生活中我們使用工具,如果要完成高精度動作,則一般工具的尺寸不會太長,例如筷子、筆、水果刀;而使用長尺寸的工具,則對動作精細度的要求不會太高,例如板斧或青龍偃月刀。我們很少用琴弓這樣長的工具,來完成如此精度的動作。
左手和右手,一個做縱向運動,一個做橫向運動;一個是指尖、指肚發力觸弦,一個是指節與拇指相對,控制琴弓。這對于協調性的考驗太大了。而且只看右手:拇指與四個手指的指節相對,發力抗衡,我們生活中哪里有很多動作是這樣完成的呢?
演奏過程中,兩個拇指發力的大小、方向、作用點,都需要隨時調整,有時還要完成精度非常高的動作。要知道,在打字時候,留給拇指的唯一任務就是空格鍵啊,空格鍵這么長,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要求過拇指完成精細動作啊!
以上說到的這種種麻煩事,只是針對大提琴這個樂器的“基本操作”層面的要求。也就是說,很多人常說的“簡單學學”,就無法繞開上述諸端。所以,說真的,這壓根就不是一件能“簡單學學”或者“學著玩玩”的樂器。
望朋友們三思。學大提琴這件事,沒有“點到為止”這個擋位。投入一點點,簡單玩兩下,當然可以拍照發朋友圈、顯得自己具備有趣的靈魂。除此以外,這樣的學習帶不來什么好處。對成人、對孩子,都是如此。
喜歡音樂的人可以以幾種不同的身份參與。觀眾是門檻比較低的一種:經典浩如煙海,大師燦若繁星;買一張票,可以在音樂廳里享受玉帝一樣的兩個小時。
有人愛得深沉,不滿足于坐在臺下,希望自己動手撥弄樂器,嘗試轉為演奏者的身份。然而,食客試圖掌勺、球迷想要下場踢兩腳、影迷想拍電影,那可是要下不一般的功夫的。
原創文章,作者:blues,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jmgzc.com/224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