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提琴協奏曲《梁祝》是中國交響樂的經典之一,也是民族音樂用西方音樂符號重構和表達的典范。小提琴協奏曲“梁祝”問世五十余年,受到了廣大音樂愛好者的肯定。
但對外界來說,其中存在一些令人困惑不解的問題。例如:小提琴協奏曲“梁祝”究竟是誰的創意?何占豪和陳鋼這兩個背景完全不同的年輕人,是怎么聚到一起進行創作的?正因為這些問題未得到解答,由此圈子內也一直眾說紛紜。例如:論作曲技術,當時的何占豪顯然不如陳鋼,因此有人就在節目單上把陳鋼的名字放到了何占豪的前面, 有時索性只寫陳鋼一人名字。也有人說,陳鋼當時才是個學生,這之前從未寫過大型作品,這其中肯定是指導老師丁善德教授的作用。因此,有丁的學生強烈要求署上丁善德的名字,并認為應排名在第一位。
?
“這是寫給農民的,是農民教會我創作。”在談到《梁祝》協奏曲的創意由來時,何占豪這樣概括。
“上世紀五十年代由上海越劇院創編的越劇舞臺劇《梁山伯與祝英臺》由于編劇、表演出色,音樂優美,全國越劇團紛紛效仿演出。我當時是浙江越劇團一名小提琴兼揚琴演奏員,對越劇《梁祝》的音樂十分熟悉。這為之后創作小提琴協奏曲《梁祝》打下了基礎。”
上世紀五十年代,藝術院校的學生要定期抽出一定時間為工農大眾演出。演出過程中,何占豪發現老百姓根本聽不懂外國樂曲,農民要求演奏滬劇、越劇音樂。
有一次下鄉演出,現場人山人海。等演出開始后,觀眾就越來越少了,老人、年輕人、小孩都聽不懂,相繼離開。最后只有一個老媽媽堅持聽完了音樂會。何占豪跑去問,老媽媽您為什么一直聽了下來。老媽媽回答:“你們坐的是我們家的凳子。”
“回到學校后我們一直在討論一個問題,西洋樂器小提琴怎樣才能被中國老百姓接受和喜歡。當時身為系領導的劉品同志首先提出,‘小提琴要被工農大眾所喜聞樂見,必須解決一個民族化的問題,而小提琴民族化首先要解決的應該是作品問題。’包括我在內的相當一部分同學非常贊同他的觀點。”何占豪回憶道。
何占豪決心創作小提琴協奏曲《梁祝》,他開始探索。《梁祝》是一個愛情故事,女扮男裝的祝英臺喜歡上了帥哥梁山伯。為了弄清楚女孩子都喜歡什么,何占豪跟著紗廠女工去看越劇《紅樓夢》,發現每次賈寶玉叫林黛玉‘妹妹啊’的時候,女工們就鼓掌。“我從這里找到了靈感,‘啊妹妹’的旋律就成了《梁祝》的開頭。”何占豪說。
1959年,《梁祝》于上海首演,這個古老的故事通過小提琴優美的音樂傳遍了祖國大江南北。
“《梁祝》演出后,我常收到工人、農民等普通群眾給我寫信表示感謝。他們說,是《梁祝》讓他們聽懂了音樂。我聽到這樣的消息,心里很高興,因為讓老百姓聽懂音樂、喜歡音樂是我們最大的心愿。”何占豪說。
《梁祝》還漂洋過海震撼了歐美樂壇,半個世紀以來經久不衰,成為民族音樂的經典之作。
作品綜合采用交響樂與中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,按照劇情構思布局,采用奏鳴曲式結構,深入而細膩地描繪了梁祝相愛、抗婚、化蝶的情感與意境。
“梁祝感人的愛情故事,融入在作品的呈示部、展開部和再現部這三大結構之中,分為草橋結拜、同窗三載、十八相送、長亭惜別、抗婚、哭靈、控訴、墳前化蝶等幾大部分。”何占豪介紹,“在演奏形式上,采取協奏方式,既有獨奏,又有重奏。如呈示部的‘草橋結拜’中,以小提琴與大提琴各自的獨奏,象征祝英臺與梁山伯的聲音形象;隨后又由小提琴獨奏出華彩樂段,表現出祝英臺對梁山伯的愛戀之情。在展開部的‘英臺抗婚’中,采用大鑼和定音鼓的陰沉音調代表封建勢力的‘逼婚主題’,又以小提琴獨奏展示‘抗婚’主題。在‘樓臺相會’時,再一次以大提琴與小提琴復奏,并運用戲曲唱腔的‘閃板’‘快板’‘緊拉慢唱’等手法,逐漸將音樂推向高潮——‘哭靈投墳’。在再現部的‘墳前化蝶’中,采用笛子、豎琴等樂器,營造出朦朧浪漫的情調,進一步升華美的主題。”
原創文章,作者:blues,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jmgzc.com/1684.html